梅花針療法又稱皮膚針療法,是祖國針灸醫學遺產的一部分,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,早在2000多年前的《黃帝內經》上就有記載。
梅花針療法是叢針淺刺法,是由多支不銹鋼短針集成一束,叩刺人體體表一定部位和穴位,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。是由古代的“半刺”、“楊刺”、“毛刺”等刺法發展而來。梅花針療法對于很多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,靈驗簡便,臨床應用極為廣泛。
一、梅花針療法治病依據
梅花針療法之所以可以通過刺激皮表,調整臟腑、經絡之氣,從而治療疾病,它的理論依據就是經絡學說中的皮部理論!端貑·皮部論》說:皮之十二部,其生病,皆皮者脈之部也,邪客于皮膚,則腠里開,開則邪客于絡,絡脈滿,則注于經,經脈滿,則入舍于臟腑也。故皮者,有分部,不與而生大病也。
人體內臟和外界發生聯系,有依賴于皮部小絡,外界的信息由小絡傳遞于絡脈,由絡脈傳于經脈,再由經脈傳入內臟,人體才能根據信息,來調整適應外界變化。臟腑通過此傳遞線路,將不需要或是多余的氣散發到外界,再從外界吸收需要的氣,來保持人體機能的陰陽平衡,使人體正常生存。人體皮部是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,也是絡脈之氣散布的所在。它位于體表,對機體有保衛的作用,同時能反映臟腑,經絡的病變。當內臟病變時,常在體表的一定部位出現陽性反映和陽性物,在皮膚上出現各種反應,如疼痛、壓痛、顏色變化、皮內結節等,這些反應已成為診斷的指標。梅花針療法就是運用皮膚針叩刺人體皮膚或某部腧穴,激發經絡功能,調整臟腑氣血,扶正驅邪,以達到治療與預防疾病的目的。
二、梅花針療法的適應范圍及禁忌癥
㈠ 適應癥:梅花針療法的適應范圍很廣,常用于頭痛、感冒、高血壓、失眠、痿證、皮膚病、各類痛癥、痛經、月經不調、面癱、近視、慢性腸胃病、便秘、改善腦供血不足、緩解疲勞等各科疾病的治療及保健。其中脊柱兩側部位的叩刺,治病范圍最廣,既可治療局部病變,又可治療全身病變。
㈡ 禁忌癥:局部皮膚有破潰、疤痕及有出血傾向者慎用。 1/6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