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辨證論治小兒長期低熱
中醫辨證論治小兒長期低熱
小兒長期低熱是指體溫稍高(在37.5℃~38℃之間),連續半個月以上的發熱。臨床常無明顯陽性體征,實驗室檢查也無明顯異常,用抗生素及退熱藥療效欠佳。筆者(林燕 河北省中醫院)在實踐中根據小兒的生理、病理特性及臨床表現,分6型辨證施治,取得較好的療效,現總結如下,與同道磋商。
食滯中焦:小兒脾胃本虛,輔食添加或喂養不當,或飲食不節恣食妄飲,致脾胃健運失司,食積于內,阻遏氣機而發病。證見午后潮熱,手足心尤甚,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,惡心欲吐,納呆食少,大便干結。舌質紅,苔黃厚膩,脈滑。
治宜消食導滯,方用三仙消食方加減(我院協定方,主要成分為焦山楂、焦神曲、炒麥芽、陳皮、檳榔等)。便干甚者加大黃;脹滿甚者加木香、枳殼。
濕熱中阻:現代社會小兒飲食多以快餐、小飯桌為主,結構偏油膩,加之小兒“脾常不足”的生理特點,脾失健運易生濕生熱,濕熱膠結中焦,氣機不暢而致低熱。證見身熱不揚,午后更甚,汗出黏著,纏綿不愈,頭蒙身重,胸悶嘔惡,胃納不振,渴不思飲,大便黏滯,小便短少。舌偏紅,苔白或黃厚黏膩,脈濡數。
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甘露消毒丹加減,藥用藿香、黃芩、柴胡、茯苓、半夏、白豆蔻、薏苡仁、藿香、滑石、連翹、甘草等。胸悶甚者加栝樓、枳殼。
邪伏膜原:小兒脾弱多易生濕,再結合 “純陽之體”熱盛的特性,濕邪極易化生為濕熱痰濁,踞于膜原,則表里不和,三焦氣機不利發病。證見午后或夜間定時發熱,熱勢不甚,胸膈痞滿,心煩懊儂,頭?谀,渴不思飲,納呆食少,小便黃少,大便黏膩不爽。舌質紅,苔黃厚膩,脈滑數或濡數。
治宜疏利透達膜原,方用柴胡達原飲加減,藥用柴胡、厚樸、枳殼、陳皮、黃芩、草果、檳榔等。心煩懊惱甚者加梔子、淡豆豉;小便黃少甚加竹葉、豬苓。
- 網友評論:(只顯示最新10條。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 【發表評論】
- 綠色通道
- 精彩推薦
- 最新推薦
[中藥常識]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? 10-08 [中藥常識]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? 09-21 [中藥常識][圖文]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-21 [中醫文化]趣談中藥里的“藥名戲” 09-16 [蒙古族]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-15 [中藥常識]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-15 [中醫文化]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-11 [中醫典故]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-11 [傳承發展]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… 09-10 [中藥常識]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(2015—20… 09-05